1. V=I*R 是描述個物件上的電壓、電流、電阻三種特性間的關係,它是同時發生,同時存在,沒有先後問題。
注意: V=I*R 指的是同一個東西上的電壓、電流與電阻
例: 單獨一顆電阻器,其電阻為固定值,未通電前無電壓無電流(電壓電流均為0,一樣符合 V=I*R)。通電後電壓、電流、電阻呈現 V=I*R 的關係。
2. 正負相互抵消。
A - [-+] - [+-] - B
以A為電壓參考點,A點為0V,經第一電池 + 1.5V,經第一電池 - 1.5V,到 B 點後降為 0V
0 + 1.5V - 1.5V = 0V
3. 誤解。
A - [+-] - [-+] - [-+] - B
總電壓上 0 - 1.5V + 1.5V + 1.5V = 1.5V
串聯電路上的各點、各裝置,電流均相同。 (可說是常識,也可說電荷不滅或守恆;用電路學術語來說,這符合克希荷夫電流定律)
因此,接上負載後,所有電池均流過相同電流:
其中右方兩電池耗電,左方一電池充電,如係一般電池,則因難以充電,電能大部份會以熱能消耗掉而非真正能夠充入。
4. 是的。
如電壓稍有不同,則電壓高者會對電壓低者充電,直到電壓相同為止,如是相同額定電壓,但材質不同(如鹼性並碳鋅)、或雖材質相同但個體差義大的、或新舊而電壓不同的,均將導致自我消耗。
尤其如並聯額定電壓不同的電池時,可視為短路部份電壓,將造成電池耗盡損壞。
「反向並聯」與「串聯後短路」,兩者其實接法是相等的。
5. 電池並聯電壓不變,有接負載時,電流是由兩者一同供應,總電流是兩者電流之和。
以你的課程程度,相同電池並聯可視為電流供應各一半。
實際上需假設兩個電池特性完全相同時,兩者才會是各供應電流之一半。如同每個人有高矮胖瘦,實際電池特性每一顆不一定完相同。因此,如要並聯建議同一種電池、同一批、新電池,來作並聯,效果較佳。
實際電池可視為理想電池串聯一個想像的內電阻(可視為代表實際電池內化學物質的對電的阻力),這個內電阻通常很小,因此,若電壓完全相同,內阻小的供應的電流較大。(這樣才使並聯點的電壓相同)
理想電池沒有內電阻,並聯時無法討論誰供應多少電流。
電池與電阻是不同的觀念,勿混淆。
6. 因為靜電力,正電荷由高電位流向低電位,負電荷(電子)由低電位流向高電位。
一般導體都是電子(負電荷)的流動,正電荷流動情況很少。
7. 電能 = 電功率*時間 = 電壓*電流*時間
因此,當電池電壓已固定時,電能的消耗狀況也可以用 流出電流量 * 時間 來作代表。
電池電壓固定時,負載電阻越小,電流越大,電能消耗越快。
8. 接在電池上,消耗電流的裝置,可能是燈泡、電熱絲、電阻器、馬達、LED、‧‧‧為了不要每次猜一堆名字,統稱這些是電池的負載。
負載電阻就是負載所呈現的電阻值。
9. 兩個1.5V的電池並聯,電阻是1歐姆,所以總電流是1.5A,一個電池提供0.75A
這裡只有電阻上可以適用 V=I*R
電池不是電阻。 理想電池稱為「電壓源」,電壓恆固定。 電壓源本身特性不適合用 V=I*R 來描述。
10. 是這樣,燈泡上實際發生(消耗)的電功率愈大,亮度愈亮。好幾個燈泡串聯,電阻最大的那個燈泡就越亮。